2017年11月24日
繁星戏剧村第1221期
2017(第四届)
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
本届甄选来自全国的19部优秀当代小剧场戏曲剧目,包含京剧、昆曲、越剧、粤剧、淮剧、湘剧、歌仔戏、滇剧、梆子戏、现代戏曲等11个剧种,70场演出。
展演时间:10月26日至1月7日
展演地点:繁星戏剧村
承传 ·创新 ·青春 ·未来
玩转小剧场 有你更有戏
“恐惧与喜悦交织,黑暗与明亮共生,没有什么能阻挡人对美与爱的向往。我们将带您,重新回溯一个古老的故事。”
——导演笔记。
2017.11.23—24,由湖南省湘剧院出品的首部小剧场湘剧《武松之踵》精彩亮相第四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在繁星戏剧村贰剧场与北京观众见面。
“白日梦说出市井,各家喊苦讨公平,
梁山日后天伤星,貌似无情却有情。”
(摄影:子曰)
这是一个讲述守护家园的武松,关于恩义、关于伦理的市井故事。哪怕间中掺入了男嗔女痴、爱恨交织的曲折,诸般油头粉面荒诞离奇,也终难掩其脱胎楚地三湘地域文明的剧种本色。同时,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质朴母题的探讨。
(摄影:子曰)
开幕帮腔,一幅寻常百姓家最凄怆的画卷跃然眼前,出该就壶浓茶饮尽、适宜来自五湖四海,漂泊在外的旅人观赏的新编湘剧小戏,也将随之拉开帷幕。
(摄影:子曰)
傍晚,城墙脚下,冻得缩手缩脚的武大郎抹去额角的汗,扛着空荡荡的炊饼摊子披星踏月回转家门,想起天赐的娇妻潘金莲与阔别多年才当上都头的弟弟武松,顿觉渺微的生活充满希望。另外一面,武松公差在外,风雨飘摇,升迁有望,心中惦念兄嫂,于是快马加鞭、欢天喜地地往家奔,推开门时节,不见炉火炊烟,映入眼帘却是披麻戴孝惊慌失措的嫂嫂和堂上孤零零的棺木。
“只恨这,家破人亡冷冰冰。”
(摄影:子曰)
得知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毒害兄长,又遭遇围观群众与官府的不作为,才有了武松先擒王婆后诛西门庆,逼至潘金莲被迫陈情并自刎的壮烈一幕。
(摄影:子曰)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这一桩公案的评判,是有人可怜武大郎,有人怜悯潘金莲,甚至连西门庆都有人作风流吹捧,就是鲜少有人真正理解、心疼过外表冷酷无情的武松,这个被平面化、简易化的打虎英雄的复杂性和悲剧性。大部分人,都甘愿将武松视为一个鲁莽不解风情的、头脑简单、行为粗暴的男性,认为他本身不值得亦无需被人同情,这显然是不够公允的。在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社会中,身为武松大嫂的潘金莲,求爱不能,求自由不得,为自己找了一条出路,但心中始终是清醒的,所以无怨无悔。武大郎自不必说,一生都是一个“无用的好人”。因此,相对于二人的凄惨命运,武松是更为混沌的。作为一个孤儿,他对家庭幸福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亦有能力惩恶扬善,却始终逃不过命运怪手的操控。
(摄影:子曰)
面对潘金莲坦荡鲜活的恐惧与情欲,他五味杂陈,但仍不得已要冤冤相报,但纵杀尽天下人,也换不回一个完整的家庭。这其中的悲苦,唯戏中人可知。世上纠葛千般,多因情而生,各有各的因由,却从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正是“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摄影:子曰)
作为“人”的艺术,戏剧的意义除却对所谓灵魂的拷问或是人性的揭露之外,“情”是亘古不变的一个复杂母题,只要是与“人”有关的剧目就难能免俗。但“情”也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表象之下涌动的却是生命的脆弱及人作为群居动物对于安全感的极度渴求。正是有着这样的怜悯之心,才能创作出《武松之踵》这样的作品。
编剧:向晓青 导演:李小龙
演员:王艳军 蒋青青 彭康 邹俊雄
李光耀 梅林 李文科 朱鹏亮 胡义林
▼
后援会会长繁小妹
带你追击第一手剧场内幕